琺瑯,又名“佛郎”、“法蘭”,是隋唐時期從中國古代西域地名音譯而來。搪瓷器皿是用琺瑯裝飾的物品,其基本成分是應時、長石、硼砂和氟化物。中國古代習慣上稱附著在陶器或瓷器胎表面的為“釉”;附著在建築瓷磚上的叫做“玻璃”;附著在金屬表面的東西叫搪瓷。
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於矽酸鹽類物質。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可分為景泰藍琺瑯、鏨琺瑯、繪畫琺瑯和透明琺瑯等幾個品種。
到了清代,景泰藍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清廷“制造所”專門設立“琺瑯工”,制造品類豐富的宮廷景泰藍器皿,突破了早期的鍋碗瓢盆,擴展到家具層面。其工藝復雜,造型精美,色彩艷麗,成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是燕京八大奇觀之壹。
成分
琺瑯是將矽、紅丹、硼砂、長石、應時等礦物按適當比例混合,並分別加入不同顏色的金屬氧化物,經烘烤、研磨制成粉末狀的彩色材料,再按不同工藝鑲嵌或繪制在金屬基體上的藝術創作工藝。金屬雕刻技術是中國古代傳統的金屬加工方法。
搪瓷的基本成分是應時、長石、硼砂和氟化物,與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屬於矽酸鹽類物質。中國古代習慣上稱附著在陶器或瓷器胎表面的為“釉”;附著在建築瓷磚上的叫做“玻璃”;附著在金屬表面的東西叫搪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