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禮儀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它在歷史演變中經歷了壹些變化或改進,但它始終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生活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禮儀作為壹種傳統文化樣式,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自然有積極的壹面,也有消極的壹面。我們應該對此保持清醒的認識,揚棄它,使它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期,周公就考察了禮樂制度,後來在孔子等人的倡導和完善下,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漢以後,《儀禮》、《周立》、《李記》等禮樂文化典籍相繼被列為學官,成為古代文人的必讀之書。禮儀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在中國傳統六藝中,“禮”字第壹,充分體現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論語》裏有個故事,孔子告誡兒子孔鯉:“不學禮儀,不可立也。”意思是:不學禮儀,無法立足。著名的“聖紫晶”指出,孩子們應該熟悉不同場合的各種禮儀,並從小學習禮儀。在歷史上壹些著名的“古訓”、“家訓”、“校規”中,也有大量關於日常衣食住行、為人處事的禮儀規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如何稱呼對方,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如何打招呼等等。即使吃飯,舉手時也要表現出自己的修養,這叫食禮。行為符合禮儀,是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然。現在很多人都忽略了做人。
上一篇:白浪鎮的資源和特色下一篇:端午節在哪壹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