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社火”的起源,也與上古時期的圖騰崇拜和原始歌舞有關。圖騰崇拜在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在原始社會,人們把這個氏族的圖騰符號刻在石墻、木柱上或刺在身上,畫在臉上,有的甚至做成面具。在祭祀季節,人們在身上畫上圖騰圖案或戴上圖騰面具,壹邊敲打勞動工具,壹邊狂舞狂舞,希望自己崇拜的圖騰能賦予自己壹種神奇的力量。這個古老的習俗壹直沿襲至今。每年正月初壹至十五,陜西等地都會舉行盛大熱鬧的社火活動。
社火的活動代代相傳,但隨著人類的進步和時代的演變,其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時代賦予了社火新的內容。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恢復社火的傳統民間娛樂。目前,社火從根本上摒棄了對“神”的崇拜和對祖先的祭祀,演變成了壹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名稱多樣、趣味生動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了壹種新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