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祖國燈籠的歷史和文化

祖國燈籠的歷史和文化

花燈又稱“彩燈”,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和藝術特色。元宵節起源於漢武帝在農歷正月十五在宮中設壇祭拜當時最尊貴的太乙神。由於是通宵舉行,所以必須通宵點燈,這就是元宵節點燈的開始。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於結合了道教的神仙技藝和燒燈敬佛的虔誠,每逢正月十五的夜晚,城鄉燈火通明,士紳和普通百姓都掛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在隋朝楊迪統治期間,元宵節充滿了樂趣,通宵達旦,燈籠逐漸發展成為元宵節的壹項重要活動。

到了唐代,因為社會繁榮,經濟富裕,花燈更加輝煌,活動規模也相當大。看燈的人群人頭攢動,從王公貴族到小販小卒,都出門賞燈。玄宗統治時期,還延續了西漢時期的禁制。首都北京長安甚至取消了元宵節前後三夜的宵禁,並擴大實施“放夜”,方便民眾賞燈。唐朝以後,燈籠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誌。

宋代雖然國力衰弱,但這種文化得到了皇室的大力弘揚,使宋代成為花燈發展的又壹個重要歷史階段。明清賞燈熱潮不減,廣場上甚至還有燈籠市場,出售各種風格各異的燈籠,爭奇鬥艷。

  • 上一篇:中國皮雕繪畫的發展
  • 下一篇:端午節如何自制香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