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第壹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又名端陽節、重陽節、龍舟節、龍舟節、正陽節、玉蘭節、天中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圖騰祭祀的節日。後來,戰國時期楚國(今湖北)的詩人屈原,因為楚國都城被秦國攻打,在這壹天死去。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立即劃船施救,但他始終沒有找回屈原的屍體。為了寄托哀思,人們在江河上劃船,後來逐漸發展成龍舟比賽。
百姓怕河裏的魚吃了他的屍體,就回家帶飯團扔到河裏,防止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吃粽子成了習俗。
擴展數據
端午節名稱的由來:
端午“段”字的本義是“正”,“五”是“中”。根據易經,天數是奇數,13579,五個數加起來是25;地面是偶數,24680,五個數加起來三十;天地數加起來是55。
天地數之和是五的倍數,它們之和恰好在二十五日相遇,所以五月五日被稱為“中元節”。它們碰在壹起,就是“正”,就是“端午”,這壹天的中午,就在正中間。
另外,據說五月初五應該是對神秘數字“五”的最早紀念。“五年計劃”對中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幾乎是我們國家哲學最重要的基礎。五行學說是簡單的唯物主義和復雜的神秘主義的結合。另壹個是“終”,始,萬物的誕生,是對萬物誕生的紀念。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