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非常重視對人本身的教育和塑造,就是要使人不斷從動物的狀態中上升。
儒家學者認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有高級的、精神上的需求,包括道德需求、奉獻需求、審美需求等等。這種精神需求不同於物質功利的需求。是對物質功利需求的超越,是個體生命的感性存在。
如何培養良好的精神品質
在中國古代思想家看來,哲學和美學的目標是引導人們重視精神生活,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從現實中尋求人生的終極意義和神聖價值。哲學和美學都應該指向壹種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國美學認為,審美活動可以在許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品格,但審美活動對人生的意義最終歸結為引導人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中國傳統哲學非常重視的問題。
馮友蘭認為,人生境界說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馮友蘭說,表面上看,世界上的人都有壹個世界,其實每個人的世界都不壹樣,因為世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壹樣。比如馮友蘭,說兩人壹起在壹座名山旅遊。
壹個是地質學家。在這座山上,他看到了某種地質結構。壹個是歷史學家,在這座山上看到了壹些歷史遺跡。所以,同壹座山,對這兩個人的意義是不壹樣的。
有很多東西,有人視之為珍寶,有人視之為糞土。雖然壹個東西是同壹個東西,但它對每個人的意義可以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境界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