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是我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壹,用繡花針繪制彩線(絲、絨、線),針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繡在織物(絲、布、綢)上,用繡痕形成圖案或文字。
古代稱之為“儺”、“針儺”,後來又稱為“女紅”,因為刺繡多為女性所制。從湖北、湖南出土的戰國、漢代刺繡來看,水平很高。
在唐宋時期,刺繡被用於繪畫、書法、裝飾等。明清時期,宮廷刺繡規模較大,民間刺繡進壹步發展。蘇繡、粵繡、湘繡、蜀繡相繼產生,被稱為“四大名繡”。
刺繡行業的市場紅火,也讓人浮躁。壹件作品被高價拍賣,必然會引起模仿和跟風,進壹步降低整體藝術水平。
如蘇繡開創的、多用於繡中西畫的“亂針繡”,隨處可見。但由於對國畫和油畫的不了解,很多繡工沒有繪畫基礎和審美修養,很難處理好明暗、色彩變化等各種關系。,而且刺繡行業的設計師嚴重不足。刺繡大多經不起推敲,繡出的人像往往有歪嘴歪鼻之類的造型。
除了市場浮躁導致藝術水準下降,傳統刺繡還面臨著缺乏配套材料和輔料帶來的巨大困擾。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刺繡車間主任、沈壽繡傳人張磊說,很難買到織得很緊的塔夫綢和顏色穩定細致的16或24的細絲線。
長短不壹、各有“秘笈”的繡花針,在日本、香港等地大多都有。好作品“三分繡七分裱”,刺繡最好是手工裱,但現在機器裱大行其道,優秀的手工裱師傅越來越難找。
百度百科-刺繡
人民網-傳統技藝“刺繡”:傳承難,創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