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思路是孕婦的心理狀態會影響胎兒的健康,所以需要良好的環境,尤其是愉悅的心情、樂觀的情緒和文化熏陶,以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夫妻關系融洽,生活內容豐富,文化氛圍濃厚,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裏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嬰兒在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先天素質越好;如果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和家庭社會教育,會讓寶寶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成為高素質的人口。胎教壹詞起源於中國古代。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當時胎教的基本含義是孕婦必須遵守的道德和行為規範。
古人認為,胎兒在母體中很容易被孕婦的情緒、言行同化,所以孕婦必須遵守禮儀,給胎兒良好的影響,這就是胎教。《戴··富寶》:“古人胎教,七月皇後腹,而宴室。”又說“周皇後(即)成王(孕),立而不立(不踮),坐而不壞(倚),獨而不驕(驕),怒而不罵),這也叫胎教。”
《列女傳》中記載的太仁懷周文王時註重胎教的例子,壹直被認為是胎教的典範,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孕期行為、收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壹些註意事項。如解除後顧之憂,禁止在屋內分娩,忌寒,慎寒保暖,餌料靜養,以保證孕婦健康,防止胎兒發育不良,防止流產、流產、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