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國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歷史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國破則家亡,使人們的愛國之情強烈地表現出來,並升華成為國獻身的情操和精神,因此出現了嶽飛的“精忠報國”、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孫中山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愛國主義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進的巨大力量。
2、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壹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義”是指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利”是指個人利益,而得是指得到的。
強調社會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強調個體對整體的道德義務。這是壹種植根於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
3、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壹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起源
從炎帝傳說研究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民族,炎黃二帝是中國古代文明全面的象征。我們應大量宣傳炎黃二帝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我們不僅要研究、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且,要把上限延伸到黃帝,延伸到炎帝神農氏,對他們為代表的早期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要研究、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