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定的社會空間中,圍繞著中介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人民群眾對作為客體的社會管理者、企業、個人和其他組織及其政治、社會和道德取向的社會態度。它是許多人對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觀點和情緒的總和。
與傳統傳播環境相比,網絡時代更容易爆發政府輿論危機。網絡空間的言論自由機制為非理性言論的流行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在信息爆炸的網絡世界裏,人們不僅可以便捷地獲取各種信息,還可以自主過濾與自己意見和興趣相左的信息。後者增加了“群體極化”的可能性。
有偏見的情緒很容易被無限制地發泄出來,但與極端意見相左的意見卻因為害怕粗暴的攻擊而不得不保持沈默。壹旦關於政府的負面輿論在網絡中傳播,被調查者要麽選擇順從,要麽選擇沈默,尤其是在政府公信力較低的社會。
擴展數據:
輿情是民意收集的反映。換句話說,民意是民意的本源。沒有民意,就沒有民意。輿論應該反映的民意是能夠對執政者決策行為產生影響的“民意”,而不是民意的全部。
民意是民意的基礎。研究和分析輿情,首先要研究和分析輿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具有準入門檻低、信息量超大、信息發布傳播迅速、參與群體龐大、實時互動性強等綜合特征。
由於網絡信息發布的成本極低,信息提供者、傳播者和讀者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信息網絡已經成為壹個“虛擬社會”,具有非常明顯的社會群體特征。與此同時,“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互動越來越明顯。
百度百科-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