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太陽到15時,天就晴了。清明時節,大氣清明,萬物顯靈,故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此時陽光明媚,植物發芽,鮮花盛開,大自然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此時,我國南方已呈現出空氣清新、景色明媚的形象,北方也開始破雪,氣溫回升,春意融融。
清明節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清明節氣從時間和天氣物候上為清明節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節氣,與20歲的物候有關,常用來指導農事,表示天氣晴朗,春耕適時。清明節是人們祭奠祖先,謹慎追求未來的日子。因為兩者的融合,清明兼具了自然和人文的內涵。清明的主要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植樹插柳等。
清明節介紹。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在仲春和晚春之交慶祝的。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祭祖節日,起源於古代的祖先信仰和拜春習俗。清明節有自然和人文兩個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傳統節日。掃墓和踏青是清明節禮儀習俗的兩大主題,這兩大傳統主題在中國自古流傳至今。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節,掃墓祭奠先人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喚醒家族記憶,也有利於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結合了自然節氣和人文習俗,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統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追求“天地人”和諧,註重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