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學習目標明確。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語言知識的機械練習和積累,關鍵是“學”,而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布置任務,並讓學習者在完成具體問題時解決問題,從而運用語言知識和技能。這種參與、體驗、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情感投入、精神交流和班級文化都發生了積極的動態變化,最重要的是學習者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
第二,強化學習動機。在傳統模式下,教師評價學習者通常采用終結性評價(考試測試等。),而且只關註結果(分數)不管學習者付出多少。在任務型教學評價中,學習者的分數不是唯壹的也不是主要的評價,主要依據是觀察、問卷調查、建立學習檔案、學習者的回顧和評價,以及教師phei的口頭和多種方式,即形成性評價。在形成性評價中,註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自身語言技能的運用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形成性評價可以消除終結性評價的負面影響,讓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滿足的同時也能獲得被激發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第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中,學習者永遠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在任務型教學中,弱化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強化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簡單地將知識和技能結合起來,精心組織學習者在任務中運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只是承擔壹個活動的協助監督者、評價者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