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壹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據西漢辭賦家王寶記載,有“沏茶有盡器,洞已隱”之說,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史料。
“茶壺”是壹種裝在盒子和籠子裏的器具。唐璐桂夢寫了壹首詩《茶倉詩》,“金刀劈翠雲,如漣漪織。”可知“茶倉”是壹種以竹子為材料,用斜紋編織而成的茶具。
“茶館”是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樓詩話》壹日,“楊亞臣在屋中住了幾日,棚中灌滿了紅泉,柴蕨炒了才焙,是翁言的茶。古人用火爐(即炭爐)煮茶。自唐代以來,煮茶的爐子就被稱為“茶爐”。
在古代,幹燥茶葉的器具被稱為“烘茶”。據《宋史·地理誌》記載,“建安有北苑焙茶。“是有名的,而且據《茶經》記載,焙茶是壹種竹編,而且是用箬葉(Indocalamus leaves)包裹的。因為箬葉有集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葉烤黃。如果把茶葉放在茶葉焙盤上,要求低溫焙盤,這樣才不會破壞茶葉的色、香。
除了上面舉例說明的茶具之外。茶也可以在各種古籍中找到:茶壺、茶壺、茶坊、茶臼、茶櫃、茶榨、茶槽、茶籃、茶板、茶托、茶包、茶勺、茶匙等。有多少種茶具?據《雲溪之友》“二十四事陸羽作茶具。”據唐代文學家《茶具十首》、《鄖西之友》記載,古代茶具至少有24種。這份史料中提到的“茶具”概念與今天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