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是秦漢以來的醫學理論名著,在醫學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它是中國醫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經典醫學著作之壹,也是中國臨床治療學的第壹部力作。
張仲景(約150 ~ 154——約215 ~ 219)東漢末年名醫,中國古代中醫大師和代表人物,東漢南部郡聶陽縣(今鄧州葛東鎮張寨村)人。
沒有了作者的保護,《傷寒論》開始了它的世界之旅。那時候書籍的傳播只能靠手抄本,傳播難度很大。很快,原著就夭折了。
擴展數據:
張仲景死後800年的宋朝,是《傷寒論》復興的朝代。在宋仁宗,壹位名叫王鑄的院士在翰林院的書庫裏發現了壹張“蟲蛀竹簡”,題目是《金匱要略》。
這本書壹部分類似於《傷寒論》,另壹部分講的是雜病。
後來名醫林逋、孫棋等人奉朝廷之命修訂《傷寒論》時,將其與《金匱要略》相比較,明知是仲景所作,卻改名《金匱要略》,刊於世。《金匱要略》共25篇262條。
至此,《傷寒論》命運的幾個關鍵人物全部出現。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都是在宋代修訂出版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是宋代的修訂版。除了重復處方外,兩本書共收錄處方269個,使用藥物214種,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常用處方。
這兩部書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合稱為“中醫四書”——四書五經,張仲景壹人就占了兩部(另壹種說法,中醫四書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