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晏子的《春秋》中有壹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說的是:春秋時期的某壹年,齊國宰相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盡辦法愚弄晏嬰,但都沒有成功。這壹天,楚王設宴款待了晏嬰。當主人和客人都有點醉了的時候,我看見兩個小官吏綁著壹個犯人從楚王身邊走過。楚王故作驚訝地站起來,問道:“這些人綁起來幹什麽?”小官吏報告說:“他是齊國人,是個賊。”楚王轉過頭來,諷刺地對晏嬰說:“哦,齊國的人民。妳們齊人是不是偷慣了?”顏英聽到這裏起身,不慌不忙地答道:“我曾經聽說過,橘樹在淮南生長可以結出橘子;移植到淮北,會長成枳實。雖然葉子相似,但兩者的味道卻大相徑庭。原因是什麽?因為水土不壹樣。”這個人在齊國不偷,在楚國當了賊。恐怕是楚國的水土造就了這個人的長相吧?”楚王吃了虧,瞪眼不語,意識到自己不是顏英的對手。這個故事顯示了晏嬰的機智和口才。但是,客觀環境和條件確實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善惡標準有壹定的影響。沒有這種影響,我們就無法理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道德觀念的差異和善惡標準的相對性。當然,過分誇大這種影響也會有失偏頗。
上一篇:螺旋輸送機制造商下一篇:有哪些運動健身器材?常用的健身器材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