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始於漢代。在古代,鞭炮是通過將竹子放入火中燃燒來燃放的。由於竹子中的空氣因受熱而膨脹,它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來辟邪驅鬼,希望來年好運和幸福。唐宋以後,火藥制成的鞭炮應運而生。
二、春節貼春聯的原因:
春聯是由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根據《淮南子》,桃字(即桃梗)是由桃木雕刻而成的。上面刻著毀滅幸福的咒語,年年都在變。五代以後的蜀國皇帝孟嘗君,春節時突發奇想,讓人把桃樹切片。他在上面寫了壹副對聯:“新年到余慶,佳節到長春”,這是中國最早的春聯。
至於春聯這個名字的正式誕生,是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後,在除夕夜頒布法令,要為官員、官員、文人墨客的家裏寫兩副春聯,以示新年。從此春聯開始普及,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
擴展數據
春節的習俗: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慶祝新年的方式。漢族、滿族、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都差不多。壹家人團聚了。人們吃年糕,餃子和各種豐盛的飯菜,放鞭炮,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其豐富多彩,包括舞獅和舞龍,以及踩高蹺和跑旱船。
在壹些地區,人們遵循過去崇拜祖先和神靈的活動,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平安和豐收。古代蒙古人稱春節為“白節”,正月為白月,意為好運。藏族人慶祝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慶祝“宰牲節”。春節也是苗族、彜族、瑤族人民的盛大節日。
中國政府網-春節習俗
中國政府網-春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