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已深深地融化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中,並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多個領域,成為影響人們的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加強師德修養必須重視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傳統文化對新時期師德修養的影響和啟示:
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強、有為”精神,激勵教師愛崗敬業。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倡導了這種精神並為之奮鬥了壹生。儒學的後繼者對“自強”、“有為”的學說作了發揮。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的觀點,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並要求人們應具有“浩然正氣”。
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這種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主流精神,壹直是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蓬勃發展的動力。在民族興旺發達時期,激勵人們把建功立業看作人生價值的最大實現;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時刻,激勵人們頑強地進行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中國歷史上曾湧現出嶽飛、文天祥、史可法等無數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在人格和道德修養方面激勵人們匡扶正義、戰勝邪惡,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撓,堅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師德修養中,要繼承和發揚自強有為的優良傳統,最重要的是激勵廣大教師奮發報國,勇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重任。在今天改革開放,民族復興時期,教師愛國報國最直接最現實的表現,就是愛崗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