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壹個歷史典故,指的是重陽登高,飲酒寫字,風流雅典。
出發地:
《晉書》(卷98)《桓賈傳》。
使用:
1.唐漢的《歲時李稷重陽》:“衣賜之月,帽落之日。”
2.唐·錢起《閑居九日,送上若幹子》詩:“今日脫帽,留幾個樂團。”
3.何明景明詩《九天孤飲簡太仆》:“當妳憂慮的時候,妳會在舞臺上感到慵懶。誰有病?”
重陽節
發音:chong yáng
解釋:
中國傳統節日,農歷九月初九。在過去,有在這壹天爬山的習俗。現在它也被定為老年人的節日。
重陽節,尤其是重陽節,又稱重陽節、曬秋節、“踏秋”,每年農歷九月初九。
慶祝重陽節壹般包括旅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山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產地:
它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呂氏春秋·秋吉紀》雲:“九月,命家宰,耕田備收,舉五要事。藏帝書收於聖倉,唯敬。”“是日,大皇帝,我嘗祭,告天子。”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莊稼豐收時,都有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動,以答謝皇帝和祖先的恩情。
2.作為古代時令星的象征,“九月之火”隱退,夏稱之為“九月之火”。大火星的隱退,不僅讓壹直以大火星作為季節性生產和季節性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也讓視火為神的古人感到莫名的恐懼。瓦肯星的休眠意味著漫長冬天的到來。因此,在“內火”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