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有著悠久的歷史。古籍中多次提到針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出現在距今約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在中國的考古中發現過石匾。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醫學擺脫了女巫的束縛,有了專業的醫生。據《春科左氏傳》記載,名醫在給金治病時,就指出要“攻其不中,達其不中,得其不藥。”這裏的“達”和“攻”指的是針灸和火灸。
從戰國到西漢(公元前476年到公元25年),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金屬針逐漸普及。金屬針逐漸取代砭石,從而擴大了針灸的實用範圍,加速了針灸的發展進程。東漢和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擅長針灸的醫學專家。其中皇甫謐所著的《針灸甲乙經》成為壹部完整的針灸專著。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56-589年),針灸專著明顯增多。在此期間,針灸傳播到韓國,日本和其他國家。
隋唐時期(公元581至907年),針灸學發展成為壹門專門學科,當時的醫學教育機構太乙部就有針灸學專業。隨後,針灸繼續向縱深發展。公元16世紀,針灸傳入歐洲。但是到了清代,醫生對醫學的重視超過了對針灸的重視,這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針灸的發展。
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針灸大發展。2000多家中醫院設有針灸科;針灸的科學研究已經涉及到身體的各個系統和臨床學科;通過對針灸的調節、鎮痛、增強免疫以及經絡現象、穴位與臟腑相關的研究,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科學實驗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