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口技

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壹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壹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壹。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壹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聲、鳥鳴聲等,表演時配合動作,可加強真實感。另有林嗣環、蒲松齡的文學作品以“口技”命名。

口技的運用,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代。據歷史記載,齊國孟嘗君田文因才能享譽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準備殺害他。他使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面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使門客學雞叫,使守關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不晚於宋代。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裏,有“學鄉談”和“百鳥鳴”,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臺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後臺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從單純模擬某壹聲音,發展到能同時用各種聲音,串組成壹個故事,被列為“百戲”之壹,即“口戲”,俗稱“隔壁戲”。它表演“軍旅狩獵”、“群豬爭食”,無不惟妙惟肖。

古代稱口技為“相聲”,取仿聲之意,是壹種仿聲藝術,至今仍流行。但“口戲”已經消亡。壹是因為“口戲”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藝,二是“口戲”的許多條件和作用,已為現代技術設備所代替。

  • 上一篇:針式打印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什麽?
  • 下一篇:院線電影和網絡電影的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