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春節(農歷正月初壹)即農歷新年,是壹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小正月、元夕、上元節等。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7、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俗稱鬼節。
8、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9、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又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10、冬至(公歷12月21日或22日)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是四時八節之壹,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故稱為“亞歲”或“小年”。
11、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
12、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為歲末的最後壹天夜晚,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