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是中國的傳統歷法,也稱陰歷、中歷、夏歷、漢歷、國歷等。是壹種陰陽合歷,以月相變化周期為月長,參照太陽回歸年為年長。通過設置24個節氣和閏月,平均日歷年適應回歸年。根據中華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我們的傳統歷法比西歷早2698年,公元+2698年是我們傳統歷法的年份。
古籍和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農歷的記載,大量史書記載農歷始於黃帝時代。壹般認為陰歷陰陽合壹的歷法規則起源於商朝。1912年,中國開始采用西歷和中國傳統歷法。隨著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公歷年對於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來說意義重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支持。民國時期同盟會創辦的《人民日報》采用黃帝紀年。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也采用了歷年制。各省政府紛紛效仿。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頒布條例:中華民國改陽歷,農歷開元4609年,即1911年11月13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兩種歷法都用。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農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15年,全國人大提出再次提高中國傳統歷法的地位,引起社會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