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風箏的步驟:
1.準備好報紙,竹絲,刀,膠帶,細線。
2、竹子,根據風箏的需要切成風箏的骨架。
3.粘貼細線或紙,將竹簽紮入風箏骨架。
4.根據骨架和風箏的輪廓,把骨架貼在報紙上,剪出風箏的樣子。
風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東周春秋時期發明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翟墨用木頭制作了木制小鳥,歷時三年研制而成,是人類風箏的最早起源。後來,魯班在翟墨用竹子來改進風箏的材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才開始用紙制作風箏,稱為“紙風箏”。
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宋代詩人周覓在《老武林》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在郊外放風箏,黃昏歸來。”“風箏”就是風箏的意思。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生動的放風箏場景。
方法二:
這個經歷分享了壹個手工和放風箏的練習。讓我們壹起來看看吧。
工具/材料:風箏紙、竹條或木條、尼龍繩。
1.首先準備壹張韌性好的紙,薄而輕,長50厘米,寬30厘米。制作傳統風箏的紙張壹般是棉紙、宣紙、皮紙等。
2.然後把紙折成菱形,或者畫壹個菱形,把多余的地面剪掉,使紙變成菱形。妳可以看到,這顆鉆石(菱形)的底部是15cm,而頂部是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