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現在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互關系的獨到理解上。
古聖先賢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質生活固然為人所必需,但如果只沈溺於物欲而不能自拔,則無異於禽獸。
2、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還表現為重視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人的境界有不同的層級,如儒家認為,人生境界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即“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關於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聖人”作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逍遙於天地之間的“真人”、“至人”,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呼籲“新民”的理想人格。
正確看待中華民族重精神:
以開放的胸懷和視野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其他民族的優點,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在對待中國傳統道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問題上,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復古論兩種錯誤觀點。歷史虛無主義是對傳統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甚至主張“全盤西化”。
全盤復古論則對傳統道德中的局限性缺乏科學辨別,刻意拔高傳統道德特別是儒家傳統道德,主張完全以傳統道德代替社會主義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