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樂隊的組織和運用場合不同,有黃門鼓吹、橫吹、騎吹、短笛鈸、笛鼓等不同的稱謂。
黃門宣導:由皇帝的侍從掌握。它主要用於寺廟中的宴會和用餐,也用於獻給皇帝的禮儀儀式。
短笛鈸之歌:蔡邕指軍樂,主要用於社、廟、開樂、無會、郊祀、校獵等盛大活動。
橫吹:用於隨軍演奏,朝廷常賜於邊關將領。
擴展數據
中國鼓樂,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狩獵、通訊信號、戰爭、報時、祭祀和禮器,最後逐漸形成為壹種樂器的過程。
作為專門用於音樂的形式,應該是從有八音的周朝流傳下來的,鼓是“群音之首”。中國漢代就有鼓樂,是打擊樂器和管樂器的結合。這種形式最初用於軍事。兩軍對峙,壹方吹打,激發士兵向前沖鋒。
隋唐時期更多進入禮樂層面,到了宋代,這種鼓樂進入各級政府,也就是三品以上的官員都有自己的鼓樂,是用途廣泛的壹種音樂。吹樂傳遍了整個中學,整個吹樂成了全國的壹大類音樂。
鼓樂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各地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鼓樂曲目,如樊氏鑼鼓、潮州大鑼鼓、董哲鑼鼓、安塞腰鼓、雄壯鑼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