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魚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因為魚產卵多,所以人們借魚祈求多子多福,或借魚求社稷;代表大量財富,被稱為富家子弟、才子佳人的人;還描述了這對夫婦對環境的熱愛與和諧以及事業的順利,被比喻為“如魚得水”。
擴展數據
《史記·周本紀》載有周代的鳥和魚。在捕食魚類的過程中,人們也形成了各種與魚有關的習俗。魚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它的食用價值,還因為它是壹種美麗的文化象征。
相傳,更早的時候,人們用絲綢寫信,放在真鯉魚的肚子裏互相遞信,稱為“魚箋”。漢代蔡邕寫過壹首樂府詩,描寫這樣壹封信:“客從遠方來,留我壹對鯉魚。胡二煮鯉魚,有書在其中。”因為,它還有“魚素”的美稱,形成了“過魚素”的文學典故。
隋唐時,朝廷頒布符號,以木雕或銅質鑄造成魚形,稱為“魚符”、“魚契”;因為要把傳遞的信息寫在符號上,所以又叫“魚書”。使用此符號時,將其切成兩半,每邊各持魚符號的壹半,以防兩邊相遇作為證據。
人民網-名家畫魚,裏面有不同的文人精神。
鳳凰網-文人對自由的向往與追求,中國魚與傳統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