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和價值。儒家的仁愛精神有著深刻的內涵,其核心可以概括為孝和博愛。
孔子說的“兼愛”,其實就是“兼愛”。“愛”是“仁人”的代名詞,即“達天下”和兼愛的意思。所謂“親親愛民”,指的是孝順,甚至博愛;所謂“愛民愛物”,就是關愛仁者,也可以涵蓋“兼愛萬物”。
仁的詮釋
儒家的仁愛精神始於孝道,近代以來受到兩方面的批判:從社會進化的角度,認為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從中西文化的比較中,認為它從“至善”的觀念上違背了古希臘道德,從“愛神”上違背了基督教道德。
事實上,重視家庭關系不僅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特征,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常態”。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休謨、亞當·斯密等人關於道德起源的“同情”理論,與儒家的“親吻”或“同情”理論接近。
人壹出生就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真誠溫暖的“接吻”感覺。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基於此。但儒家文化也認為,僅僅停留在“接吻”的感覺是不夠的,還必須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