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比較忌諱談論死亡,認為輕易口頭談論死亡是不吉利的。孔子有壹句名言,“不知生,不知死”,就是活著的人還沒有想好怎麽去研究死者,或者為死者做點什麽,好好活著才是我們應該關註的。日本人把死亡看得更平常,甚至贊美死亡的美好。他們對死亡的態度不像中國那麽消極。
有壹種說法是,在日本盛開的美麗櫻花下通常埋著許多骨頭。在日本死亡美學中,死亡不是走向永恒的寂靜,而是走向流動的“生命”。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死亡不是生命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命的壹部分。”
村上春樹的死亡觀從側面展示了日本作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生命的終結是美好的。從明治時期到現在,選擇自殺的日本作家不在少數,如芥川龍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等。,甚至是多次試圖自殺直到成功的人。日本人對物哀之美的追求近乎變態。
在中國,談論死亡是壹種恥辱。在古代,年輕時意氣風發、勵精圖治的皇帝,享有萬人敬仰,但中年時卻開始沈迷丹藥,追求所謂的長生不老,飽受鉛中毒等疾病的折磨。統治者都如此,何況人民對死亡的恐懼。人們認為生前作惡的人會在十八層地獄中受苦,人們向往生命,厭惡死亡。這種社會集體意誌對後代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