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電影的集中亮相,既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影像記錄,也是時代主題和個人理想的藝術表達。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攻堅戰”引發了思想的劇烈波動和觀念的轉變。
在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節點上,壹些電影創作者在喧囂躁動的文字中“標記”了工業建設大軍中普通人的脈搏,突出了淹沒在雄偉工業符號背後的平凡事物,賦予了它們應有的光明和溫暖。
近年來,壹些紀錄片聚焦工業領域的工程項目和建設者,如《大國》(2013)、《中國建設者》(2015),將觀眾的記憶拉向建國初期工業建設的火熱時代,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回顧80年代,西方理論湧入,就像壹場思想和方法論的大展覽。
藝術創作就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進行的。以中國電影為例,繼承傳統,開拓探索,是理論與實踐“齊頭並進”的好時機。其中,工業電影在經歷了“十七年”時期相對簡單的敘事基調和模式化的情節後,開始有意識地轉向創作。
常規的視覺符號和他們創造的工業景觀也退出了主流,在景觀的回味中支撐著文本意義的生成和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