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統治者設立文字獄,造成社會文化發展緩慢。這時,相對“安全”的考證開始流行,形成了甘家學派。雖然起到了壹定的保存古典文化的作用,但並沒有幫助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中國逐漸衰落。
甘家學派,又稱“甘家之學”,是清初的壹個學術流派,以考證中國古代社會歷史的各個方面而聞名。因該派在乾隆、嘉慶達到鼎盛,故名。由於這壹時期的學術研究采用了漢代儒生的訓詁考據方法,與宋明理學側重於理、神、性的抽象論述不同,故稱之為“漢學”。因此,該學派的文風簡潔明了,強調列舉證據而不是發揮理論,被稱為“樸學”和“考證”。
甘家學派的主要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主要代表人物有顏若渠、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等。甘家學者收集整理了許多失傳文獻和典籍,如馬國漢的《韓愈山房佚書集》,共整理出典籍432種,史部8種,分部152種。該學派研究的對象從天文地理到歷代規章制度的細節都有,但總體特點是避免涉及與明清直接相關的事物。
嘉慶以後,清朝面臨內憂外患,思想學術的高壓統治不得不緩壹緩。後來的文人放棄了淡泊世俗的態度,甘家學派逐漸淡出歷史舞臺。雖然該學派有壓制新思維、脫離社會的缺點,但由於壹百多年來大量博覽群書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刻苦研究,對研究、總結、保存傳統典籍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