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是中秋節的第壹食品,關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元末,江蘇泰州抗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朱元璋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節百姓互贈圓餅,餅中夾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大家看到了餅裏的紙條,果然不出所料,在這天晚上壹起犯下各種罪行的“韃子”(元兵),大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在上個世紀末,很多月餅還貼著壹張小紙條!可惜近幾年生產的月餅不見了,月餅裏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也不見了。還有壹種說法是,明洪武初年,徐達將軍攻占了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首都北京,捷報傳到了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宣布全世界都要慶祝中秋節,並在反袁起義時用傳達信息的月餅獎勵臣民。從此,月餅成了中秋節的“法定”食品,壹定要吃[1]。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代軍隊朱傑食品。在唐高祖統治時期,李靖將軍通過月餅的隱藏信息征服了土耳其人,並於8月15日凱旋而歸。從那以後,吃月餅成了每年的習俗。當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獻糕點。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取出圓圓的餅,對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要用胡餅請蛤蟆。”之後,與大臣們分享蛋糕。
“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梁璐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關於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
上一篇: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什麽下一篇:為什麽有些人會有「重男輕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