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始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元宵節觀賞始於東方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正月十五,和尚們觀舍利子,點燈拜佛,讓所有的士紳和老百姓都掛燈。
南朝時期,在建康(今南京)出現了舉行傳統元宵節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最。元宵節盛於唐代,盛於宋代,盛於明代。東晉南朝時期,南京是當時中國的首都。秦淮河沿岸居住著許多達官貴人、貴族和名人。每到元宵節,他們都效仿朝廷,用燈籠裝飾。
元宵節的起源和發展
東晉的詩人學會了用壹首詩《詩燈》來雕刻牙齒,來描述當時裝飾燈籠的情況。南朝孝武年間,造紙技術發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絲織品的大量應用,使燈籠色彩藝術迅速發展。元宵節的節日和習俗活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延伸和擴大。就節日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壹天,唐代三天,宋代五天。在明朝,從八月初八開始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晚上,壹共十天。
與春節相連,白天是城市,熱鬧非凡,晚上燈火通明,蔚為壯觀。尤其是精致多彩的燈光,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到了清代,更有舞龍、舞獅、旱船、踩高蹺、跳秧歌等“百戲”,但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