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壹詞的廣泛應用,與外來藥物(尤其是西方藥學)的輸入直接相關。早期傳入的外來藥物對我國傳統藥學的影響並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歷代本草之中,並賦予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特有內涵,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傳統藥學。如《新修本草》8至少收載有27種藥材不是中國出產;《海藥本草》9收錄藥物所註的產地大都是外國地名。
隨著17—18世紀我國西學東漸速度的加快,西方醫藥輸入日益增多。由於中西藥之間有明顯的差異,為便於區分,人們逐漸把中國傳統藥物稱為“中藥”。如,在清代末期“醫士”考試試卷中出現過“中藥”稱謂;近代名醫張錫純10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明確提出了“中藥”與“西藥”的概念及其二者差異。雲:“蓋西醫用藥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標也;中醫用藥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標本原宜兼顧,若遇難治之證,以西藥治其標,以中藥治其本,則奏效必捷,而臨證亦確有把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