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方法與治療效果有著不容置疑的關系,中藥壹般有其固有的煎藥程序。首先是浸泡,使其軟化。把藥倒在藥鍋裏,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在室溫下將藥材浸泡壹段時間,壹般情況下,全草、花、葉、莖、皮類藥物應浸泡二十分鐘左右,根莖、種子、果實、礦物等質堅藥材應浸泡四十分鐘左右。包煎、後下的中藥也應浸泡。軟化後就到了煎熬的時候了。煎煮時要註意火候,未煮沸前應該是旺火,水開後就要改為小火了,同時煎煮時應註意加蓋,以防止揮發性成分在煎煮過程中從藥物中逸出。等藥物沸騰了以後,再開始計時。煎煮中藥的時間因藥性而有所不同,如味厚滋養的補益藥,煎煮的時間宜長,煮沸後要再用文火煎煮壹小時左右,以使藥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於水中;壹些毒性較大的藥物經慢火久煎後,可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時間也要稍長壹些;如果是治療感冒等的解表藥,含有揮發性質的有效成分,如薄荷,就要少煎壹點時間,防止藥物的有效成分揮發了,否則就沒有療效了。解表藥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後十五分鐘即可。壹劑中藥壹般煎三次,最好將每次的煎液用紗布趁熱過濾,然後將三次煎熬液合並,裝入密封容器內待服。壹般煎熬成的藥液,成人藥量約為兩百五十毫升(相當於八分滿的普通飯碗),兒童藥量約為壹百五十毫升(相當於半碗普通飯碗)。制劑的質量決定療效的好壞,因此飲片在加工成制劑時,壹定要遵從傳統的煎熬程序,才能保證制劑的質量和療效。
上一篇:中式裝飾元素下一篇:為什麽會有傳統的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