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喜歡肩負社會責任,喜歡用電影扮演教育角色,註重講完整的故事,用故事帶動觀眾。說到底有三個講,“講道德,講文化,講教育”。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國情直接相關。美國強調藝術性和表現力。影片的風格註重視覺刺激、豪華的場景、精彩的故事和幽默的對話,有時還帶有白日夢般的大團圓結局或揚善懲惡的道德教訓。高技術、高投入、商業化的運營模式,以其娛樂優勢贏得了大部分觀眾。
美國電影面向未來,講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中國的電影大多講過去,他喜歡以史為鑒,知未來。美國電影多是高科技電影,中國電影多是哲理故事。美國電影多是動作和救贖,中國電影多是掙紮和屈辱;美國電影有很多新故事,中國電影也有很多老故事。
中國國產電影壹直以來只能在中國內地取得好成績,即使在內地以外的港臺地區也很難取得好成績。相反,美國電影在該國所有國家都能取得好成績。例如,《功夫熊貓》充滿了中國元素。中國人想不到,也拍不到。就是這種差距,拍電影的思維早就局限了。
電影劇本的缺乏。好劇本其實很難找,主要是大部分劇本還是在迎合市場口味,不是為了創作而是為了賺錢。意思很明顯。妳可以寫任何能賺錢的劇本。
作為壹個國產電影觀眾,眼界太高,受外國電影的沖擊。沒有大明星我們是不會去看真正好的電影的,所以陷入了死循環。沒有支撐國產好電影崛起的環境。國產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最終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