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的兩道屋架之間的空間稱之為壹間,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計算單位。建屋時,只要確定了性質、間數,按所規定的材的等級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適當、構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從而也就達到了模數制,從而即便是沒有圖紙也能組織施工,並能保持建築群的整體性。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組合而成為壹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常為南北向,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遊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壹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壹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壹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受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民宅大多無臺榭,屋頂也僅有懸山及硬山兩種。但也是以院落式布置,北房明間為堂,東西間及耳房為居室,以東間為上;多院落住宅中,中軸線上院為上;也是按傳統禮制安排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