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這個詞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後,開始開辦新學校。當時所有的課程和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壹科是語文,還教古代漢語,當時叫“語文”課。五四爆發後,語文課受到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挑戰,於是小學改為“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色,全部是白話文、童謠、故事。中學還在教語文,白話文的比例也明顯增加。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均有入選。在20世紀30年代末。葉聖陶和夏丏尊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試圖編寫新的語文教材。不幸的是,他們被迫停止,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漢語”合二為壹,改名為“漢語”。這個建議被華北政府的教育當局采納,然後推廣到全國。從此,“語文”成為中小學的壹門主幹課程。“語文”僅指“語言”和“文字”,“語言”是指口語和口頭表達的能力;“文”是指文字書寫和文字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