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雖然有壹些受壹定歷史、階級、社會限制的舊道德知識;但也有具有長遠思想價值的道德智慧,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進步,體現了全人類的道德文明。
1,源遠流長的中國倫理道德思想,始終貫穿著壹種堪稱“公忠”的道德精神。從《詩經》提出的“夜宿於公”,到《詩經》提出的“以公滅私,容其懷”,再到王夫之的“以身作則”,到孫中山的“為公”、“為公”,壹股股“為國忘家、為公忘私”的精神湧動,為國家、為民族鞠躬盡瘁。
也正是在重視大局精神的影響下,產生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其五千年文明史中,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繁榮昌盛,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毅力,就是因為我們的民族具有“大公”、愛國、愛民這樣崇高的道德精神。
正是由於這種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根本道德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道德始終強調“為他人、為社會、為群體而自我犧牲”,“先人後己”,“為群體而自我犧牲”。在義利關系上,把代表整體利益的義放在代表個體利益的利之上,強調“義為先”、“義為先”、“義為後”,主張“見利忘義”,反對“見利忘義”。
雖然董仲舒和宋明理學歪曲了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辯,主張“重義輕利”,“重義輕利”,但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是,當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以義為重,以國家民族之義為先,不以個人私利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