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彜族崇尚火,所以生活中有愛火的愛好,每年都會舉辦火把節。平時只要是正宗的老彜族人,家裏壹般都會有壹個小土炕(和東北的土炕不壹樣)。土炕的火壹天都不會熄滅,然後(在壹些貧困的少數民族聚居地)晚上壹家人對著土炕說話,男方對著火抽幾根煙(未經加工的草煙和煙葉),女方在家補衣服。這就是火文化和民俗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再比如傣族人喜水,他們民俗中的很多東西都來源於氣候。因為傣族聚居的西雙版納受南亞次大陸印度熱帶季風的影響,是雲南降水最多的地區,壹年四季氣候濕熱。他們對水的熱愛體現在很多地方——壹是把水視為生命之本,二是每年都有潑水節來慶祝。
再比如漢族是崇尚紅色的民族,這在生活中體現在很多方面。壹是人們在正式場合選擇衣服時選擇相對喜慶的顏色,二是結婚時有很多民俗(其實最民俗的是壹個民族的婚喪)。還有就是我們民族的尊老愛幼的傳統,所以壹般情況下,即使是不孝的子女,在輿論面前也會臉紅、羞愧,這是人們心中形成的文化傳統。壹個民族的居住地可以變化很快,雖然變化的過程中會有陣痛,但這樣的變化還是可以被民族所容忍的。但是,如果有壹天壹個民族被要求立即改變自己的民俗和文化傳統,嘗試失敗後就會掙紮——文化認同是壹個民族形成的最重要條件,人的死亡不是國家的死亡,習俗的死亡才是國家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