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又稱“武麒麟”,是中國明代的宮廷舞蹈表演,南明滅亡時在民間流傳。跳舞時壹人舞麒麟頭壹人舞麒麟尾,兩人默契配合,將傳說中麒麟的喜、怒、悲、喜、驚、疑、醉、睡等動靜表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節假日,人們與麒麟共舞,以表達他們迎接好運、祈求風調雨順、和平繁榮的美好願望。
麒麟舞集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和雜技於壹體,既有審美欣賞價值,又有文學、宗教、民俗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寶貴財產。“麒麟舞”是中國最早的動物性舞蹈。是中華民族罕見的圖騰舞蹈,起源於春秋戰國以前。在民族舞蹈史上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它和舞龍壹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在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
麒麟的形象已有2500年的歷史。它原本是壹種圖騰,壹種信仰。後來發展到哲學意義,進入文學領域。最後走向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成為陶瓷、年畫、剪紙、泥塑、刺繡、玉飾、建築、雕塑等藝術創作的材料。隨著麒麟文化的發展,更突出地表現為麒麟舞。它融合了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和雜技,既有審美欣賞價值,又有文學、宗教、民俗和歷史研究價值。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寶貴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