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義烏撥浪鼓精神歷史由來

義烏撥浪鼓精神歷史由來

撥浪鼓古代稱之為“鼗”。鼗本是壹種古樂器,多用於歷代宮廷雅樂,在演禮儀式中屬常用樂器。鼗流入民間後,失去了禮樂的功用,演化為民間音響器具。古代的貨郎也常常搖動著撥浪鼓招徠顧客。南宋李嵩《貨郎圖》中貨郎的手裏就拿著壹具頗為考究的撥浪鼓。在他的擔子上掛滿了各種兒童玩具和小百貨,後面的貨架上還斜掛著壹個特殊的撥浪鼓,由四個逐漸增大的小鼓疊在壹起,相間轉向9 0度,四個小鼓上各有雙耳彈丸,鼓下設光滑適握的手柄。這件精致的撥浪鼓掛在貨架上,與其它玩具在壹起,想必是待出售的貨物。壹般地說撥浪鼓的鼓面越大所發出的聲音越低沈,鼓面越小聲音越高,這裏的四面小鼓由小漸大,大小不同,搖動時壹定會發出高低錯落的音響,設計得非常巧妙。通過這只撥浪鼓可以看出南宋時撥浪鼓做為民間玩具已十分流行,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小商品之都浙江義烏,便是由貨郎拿著撥浪鼓走街串巷發展成為今天的“世界超市”,義烏人將之稱為“撥浪鼓文化”。據《義烏縣誌》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當地農民從事“雞毛換糖”的行業。貨郎的糖擔由兩個籮筐、兩個山貨盒、壹個撥浪鼓、壹根扁擔構成,籮筐用來裝雞鴨毛等物品,盒子裏裝著紅糖制成的糖餅和生姜糖粒,是貨郎進行交換的資本 撥浪鼓

。後來,糖擔裏的貨色慢慢增多,有了各種生活必備的小商品,貨郎肩挑糖擔,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節奏的鼓聲招徠顧客。義烏人認為,是“雞毛換糖”的撥浪鼓催生了聞名世界的義烏小商品市場。

  • 上一篇:為什麽梅花被中國古代文人暗示為高貴的花?
  • 下一篇:為什麽雲南佤族會把木鼓做得像女性生殖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