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烏蘇裏船歌-笛子獨奏

烏蘇裏船歌-笛子獨奏

烏蘇裏江流域,是赫哲族祖居地之壹。在長期的漁獵生產和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壹些反映赫哲人生產、生活習俗的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民歌曲調。《烏蘇裏船歌》就是在赫哲族傳統民歌曲調基礎上改編的,並在廣泛傳播中成為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赫哲族每四年壹次的“烏日貢”文體大會的主題歌就是《烏蘇裏船歌》;國內的聽眾只要聽到《烏蘇裏船歌》,就知道這是赫哲族民歌;談起赫哲族,就會提到《烏蘇裏船歌》。這首歌已成為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標誌;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榮,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我用笛子獨奏,D調曲笛,轉用G調梆笛,筒音作2。歡迎試聽。

? 《想情郎》和《狩獵的哥哥回來了》是世代流傳在烏蘇裏江流域赫哲族中的民間曲調。郭頌等在創作中吸收了《想情郎》等最具代表性的赫哲族傳統民間曲調,於1962年創作完成了《烏蘇裏船歌》音樂作品。因《烏蘇裏船歌》主部主題曲調與《想情郎》等的曲調基本相同。1999年11月12日,中央電視臺與南寧市人民政府***同主辦了“99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幕式晚會。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稱《烏蘇裏船歌》明明是壹首創作歌曲,但其壹直以為它是赫哲族人的傳統民歌。引發了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人民政府與郭頌、中央電視臺、北京北辰購物中心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著作權糾紛。據郭老陳述:他壹心想推廣北方民族藝術,《烏蘇裏船歌》是經他創作與演繹表達赫哲人原始情懷的歌曲,不僅傳唱了幾十年不衰,還被收錄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教材當中。糾紛案損害的是他壹生的名譽,這在作者的人生中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 上一篇:為什麽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傳統,而是我行我素,張揚個性
  • 下一篇:二胡的指法在c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