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劇目上看,傳統的花燈劇目,多為小生、小旦、小醜為主的“三小”戲,壹般反映農村中生產勞動、婚姻愛情、家庭倫理道德的戲居多,許多劇目,如《迎春》、《探幹妹》、《大茶山》等等,從劇本的內容到唱詞、道白,都有濃烈的雲南鄉土特色。第二,由於花燈長期以來,在雲南省廣大的漢族聚居區和漢族、少數民族雜居區廣泛流行,各地的方音土語、風俗民情、音樂曲調等等的差異,形成了雲南花燈的許多支派。如昆明花燈、玉溪花燈、楚雄花燈、建水花燈等都各有自己的壹些特點。昆明花燈,較多地保留了明清小曲;玉溪花燈本子戲較多;楚雄花燈民歌小調較多;建水花燈從音樂到唱詞、道白,都吸收了壹些彜族的東西。第三,與第二點相關聯的是,花燈音樂曲調的來源相當廣泛。建 國以來搜集到的上千首曲調,大體上就有這麽幾種情況:壹部分是明 清小曲傳下來的;大量的是壹些民歌小調;壹部分是從雲南洋琴、宗教音樂及民族音樂中吸收來的;還有的是從兄弟省市的壹些劇種中移植來的。多種來源的曲調,壹經花燈吸收,由於它的演唱習慣、潤腔方法,結合它的舞蹈、戲劇節奏、雲南的方言語音,就形成了多樣性與統壹性相結合的花燈音樂。第四,表演上的突出特點是載歌載舞。雲南群眾過去也稱花燈演唱為“崴花燈”,甚至有“不崴不成燈”的說法。可見“崴”在花燈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當然,同樣是崴,生、旦、醜各有不同,要崴出人物性格特點來。除崴以外,花燈的舞蹈還有轉、跳、扇花、手巾、鼓舞、龍舞、霸王鞭、燈籠舞等數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