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是60歲,60歲以上的老人也可以稱為花甲之年。這裏的花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花,而是來自於枝幹的年表。壹朵花60歲,不過是表示枝幹枝幹的壹個名稱,沒有特別的實際意義,所以壹朵花指60歲就非常好理解了。
七十歲這句話源於杜甫的壹句詩“人生七十古稀”,意思是壹個人能活到七十歲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古代的醫療水平不是特別發達,很多疑難雜癥很難處理,所以很多人活不到70歲,但是現在,活到70歲的人比比皆是,這也歸功於醫療技術的發展。
80到90歲的人就成了老人。古代的醫療水平沒有現在發達,能達到這個年齡段的人非常少,所以這個年齡段的人在當時真的是很老了,但是從這兩個詞的構成可以知道,它的意思是形容很老的人,就像我們認為的很老的人。
老人年齡稱謂的由來
老人年齡稱謂的來源主要取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十天幹地支年表。其中,陰陽五行學說認為,人的壹生分為三個周期,即青春、壯年和老年,老年分為五個階段,即花甲、古稀、老年、鶴壽、百歲,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稱謂。
在幹支年表中,壹年分為十二地支,每壹地支對應壹種動物,代表不同的年齡和吉兇。
這些稱謂在中國歷史上使用了幾千年,代表了人類對生命不同階段的理解和尊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尊老敬老壹直是壹個重要的文化傳統,而對老人的年齡稱謂也是表達這壹文化傳統的壹種方式,讓老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