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幡原名大執事,源於明、清兩帶帝王儀仗隊行軍、打獵時王旗的旗桿。在行軍或打獵休息期間,旗手們為給皇上解悶,揮舞耍動大旗以博皇上歡心,鼓舞三軍鬥誌。清乾隆年間,將原龍旗桿上加上傘,耍起來更是好看。後來加傘的大旗桿被皇宮用做迎接外交使者的儀仗隊,顯得更加威武莊重,故名大執事。皇宮裏每年耍大執事,慶祝重要慶典。 中幡的主幹是壹根長三丈三(10米多)的竹竿,竿頂懸掛著標旗,旗的正面繡有祝福語句和吉祥圖案,反面有時繡上表演團體的名稱。中幡分為單練、雙人對練和集體練,動作有50多個。表演者或頂幡上額,或伸臂托塔,驚險動作連連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