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以其飽滿的構圖,艷麗的色彩,流暢的線條,濃郁的民俗氣息而深受人民大眾的喜愛。年畫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年畫大部分內容都是表現吉祥、喜慶、歡樂、美好的事物,或以典故、成語作為主題,有情節,有故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
據記載,早在漢代民間已有人在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版年畫,宋代商業發達,年畫作坊逐漸出現。早期木版年畫大多是佛像和神像,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宋代年畫壹般是木版印線、人工塗色,色彩比較鮮艷,到了明末,木版彩色套印技術逐漸成熟,年畫得以迅速發展。從元、明壹直到清末民初,全國出現了很多印制年畫的雕版印刷場所,或印刷書籍的插圖,或印刷張掛的畫片,以及神像、紙馬等,由此形成了木版年畫的壹個又壹個高潮,木版年畫步入尋常百姓家,作坊遍及南北各地。20世紀初,隨著低成本、高效率的石印技術的逐漸興起,傳統木版年畫開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