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傳承千年的泉州梨園戲文化

傳承千年的泉州梨園戲文化

梨園戲被譽為閩浙之聲,是“唱背南宋戲”。閩南地域文化,以及地方漢劇藝術的精華。從歷史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梨園戲是壹個非物質的綜合性藝術信息庫。讓我們壹起來了解泉州文化。

梨園戲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壹起被稱為“閩浙之聲”。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古代南戲的活化石”。廣泛流傳於廣東泉州、漳州、廈門、潮汕地區及港澳臺、東南亞閩南語國家的華僑中,保存了宋元時期許多南戲的劇本文獻和音樂唱腔。

梨園戲分小梨園(七班)、大梨園三個流派,在路上,往南走。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保留劇目“十八蓬頭”,保留了朱文、劉、蔡伯嘴、王魁等25種南戲。劇本類似張協《狀元》裏的“瓜”。

梨園戲表演有壹套嚴格規範的表演形式,其基本動作叫“十八步”,各行各業都受其嚴格規範。音樂保留了南戲中鼓、簫、弦伴奏的形式;唱腔源於晉唐古樂,以春聲傳唱,屬於曲牌風格。至今仍在使用古代曲牌的名稱,如【漠河鬥樂】、【彩羽】;琵琶是南方琵琶,橫著彈,類似於唐制;絡是晉代秦的遺風;東曉是唐朝的尺八;打擊樂以南鼓(腳鼓)為主,演奏風格獨特。

“棚”是梨園戲的傳統表演場地。演出前,先舉行“獻棚”儀式,以紀念該劇的創始人田都元帥,然後他開始扮演壹個角色,並跳上官位。棚後只有長椅子,與壹般戲曲舞臺上的壹桌兩椅不同。南宋雜劇《眼藥酸》至今仍用於梨園戲中潔身自好行業的演出。

  • 上一篇:介紹鄧州市的花洲書院,詳細壹點
  • 下一篇:傳統戲劇的終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