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春秋末期、《淮南子》、神農嘗百草)——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反對草率、“知人愛人”、“留神”“精察”“勤求”“博采”——醫德規範的開拓者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中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篇較系統地提出了醫家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對病人的態度及與同行的關系等方面的道德準則——兩宋林逋在他的《省心錄·論醫》“恒德”人命生死之所系”——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提倡“醫道以濟為良,以愈疾為善”——明代龔廷賢在《萬病回春·醫家十要》
存仁心、勿重利,存仁義,貧富雖殊,藥施無二。陳實功《外科正宗·醫家五戒十要》(被美國的《生命倫理學百科全書》收錄,被認為是世界上較早成文的醫德法典)——清代喻昌著《醫門法律》明確提出醫生在診治病人時的醫德規範和是非標準,名醫費伯雄提出:“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學醫則不可。”
至此,中國古代醫德思想歸納起來主要內容有:
(1)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事業準則。
(2)不圖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質。
(3)壹心救治,不畏艱苦的服務態度。
(4)謙虛謹慎,認真負責的醫療作風。
(5)不畏權勢,忠於醫業的獻身精神。
這些古代醫學道德的優良傳統,至今仍然被後人傳誦和繼承,成為中醫學中寶貴的文化和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