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素是因為不用紅色。
素三彩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再經低溫燒成。與唐三彩、宋三彩制作工藝相似,惟澀胎成瓷。
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素三彩始於明代,正德時已極為精致,清代康熙年間最為盛行。
擴展資料:
明代景德鎮燒制的素三彩瓷始見於成化時期,以正德時期的素三彩器最負盛名。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的瓷坯上刻劃出圖案花紋,不施釉,高溫燒成素瓷,再滿施某種色釉。
然後剔出圖案部分,填以所需各種色彩(或在素坯上分別用各種色彩塗施於各相應部位),以低溫第二次燒成。
嘉靖以後,也有素三彩燒造,但更多的是釉上紅、綠、黃三彩和青花五彩,還有多種色地套疊的彩器,十分好看。
康熙時素三彩較為盛行,它是在明代中期三彩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並有所創新,在色彩上除多見的黃、綠、紫外,更增加了釉上藍色,工藝上也更加多樣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