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歌唱藝術非物質遺產有:侗族大歌、鳳陽花鼓。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壹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壹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壹種集曲藝和歌舞為壹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壹般認為形成於明代。鳳陽花鼓,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突出,由壹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
傳統歌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1、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傳統歌唱藝術形式通常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特色,保護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確保這些獨特的音樂藝術形式不被遺忘或淡化,促進各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繁榮發展。
2、傳承音樂文化的歷史記憶。音樂是壹種歷史記憶的載體,通過傳統歌唱藝術可以回溯壹段歷史時期的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情境和變遷,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歷史和身份。
3、保護和傳承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點,傳統歌唱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以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多樣性的音樂文化遺產,有助於豐富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有助於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理解。